实时天气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服务电话:0357-4218360

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父辈们(蒋晶)

2023-03-06


我的父母都是1945年年底出生,今年已是77岁高龄了。他们在新中国的红旗下长大,他们这一生见证了祖国从贫穷到小康,从落后到强大的历史转变。他们个人的命运也与祖国的历程息息相关,他们的一生跌宕起伏,几经波澜,最终定居在山西侯马这个气候宜人、绿树成荫的小城里安享晚年。

我的父母都是1945年年底出生,今年已是77岁高龄了。他们在新中国的红旗下长大,他们这一生见证了祖国从贫穷到小康,从落后到强大的历史转变。他们个人的命运也与祖国的历程息息相关,他们的一生跌宕起伏,几经波澜,最终定居在山西侯马这个气候宜人、绿树成荫的小城里安享晚年。

父亲是江苏苏北人,母亲是吉林长春人,父亲家中五兄弟,他排行第二,我大伯年长他三岁,从小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成为父亲学习的榜样。在苏北农村家中,父亲与兄长不光勤奋好学,插秧、割水稻,放养水牛、饲养家畜这些农活也是一把好手,农忙时为了补贴家用,他们忍受着炎炎夏日的酷热和蚊虫叮咬,去给别人家割水稻、种菜,这些经历让父亲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性格。直至考上大学,父亲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母亲家中五姊妹,她排行老大,她从小聪明好强,很小的时候便帮姥姥做生意,照顾弟妹。父母于1964、1965年高考后,先后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成为那个时代真正的天之骄子。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吃住国家全管,没有了繁重的生活负担,父母在大学里才有机会释放他们热爱运动、热爱文艺的天性,享受在他们的青春年华应有的灿烂阳光,那是父母最为怀恋的校园生活,读书、打篮球、滑冰、看电影……校园各处都留下了他们年轻健美的身影与欢快的笑声。在校广播站,父亲见到了英姿飒爽的母亲,母亲也对文雅俊秀的父亲一见钟情,从此开启了他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情与婚姻生活。

父亲和母亲与全国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于1970年夏毕业离校。拿到派遣证和通知书后,他们被分到地质部山西地质局。同年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结为了夫妇,随即他们便一起服从国家分配,到了山西大同217地质队工作。

母亲于1971年生下了我,当时工作和生活的条件都很艰苦,母亲生产时父亲还在出野外,没法陪伴在母亲身边,是同事们将母亲抬到了医院生下了我。在1973年初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母亲又生下了我妹妹。由于无人照顾,年仅一岁多的我也随母亲待在医院。由于怀妹妹时母亲忙于工作,没有得到基本的休息和营养,妹妹生下时又瘦又小,体重仅两斤多。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红糖和鸡蛋都是稀缺品,就是有钱也很难买到。还是医院的一个小护工看母亲可怜,挨家挨户地央求邻居才收集到了八个宝贵的鸡蛋给母亲补充营养。

大同当地的老乡生活也极其艰苦,常年的主食便是自己种植的土豆,蔬菜只有白菜、萝卜,水果闻所未闻,更别提吃了,虽然生活很贫穷,但老百姓们极淳朴善良,母亲生下妹妹后没有奶水,妹妹每天饿得直哭,得知消息后,孩子还在哺乳期的老乡姐妹们敞开她们温暖的怀抱,每天自发来家里给妹妹喂奶,妹妹是吃百家奶生长起来的。父母有国家工资及粮油供应,每年还发劳保用品,生活条件自然要比当地的百姓要好很多,1975年父母工作调动到陌南,我们一家租住在民里,房东家里有一个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小男孩,经常吃不饱饭,每到饭点他便可怜巴巴的站在门口看我太姥姥用白面烙饼,太姥每次都会给他掰上一块儿,那孩子小心地接过去,欢天喜地的跑到外面,享用这难得的美味。

1976年父母响应国家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号召,来到了运城闻喜东镇新搬迁来的214地质队,结束了在陌南艰苦的农村生活,从此才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这一待便是近20年。来自祖国各地,操着各种方言的职工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座座建筑在大家勤劳的双手下不断地盖起,我们陆续有了食堂、托儿所、澡堂、开水房、理发室、医务所......职工家属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保障,职工们也没有后顾之忧,大家的干劲更足了,一座座钻机轰鸣着打开了大地的宝藏,一处处矿产相继面世,地方建设如火如荼,祖国各方面都在发展建设,以弥补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损失。

八十年代,在地质队大院里的生活仅温饱而已,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很知足,父辈们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国家需要他们在哪里扎根,他们就在哪里生根发芽,靠自己的双手在清贫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尊严与人生情趣,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正是因为父辈们的辛勤付出,才使我们这些孩子在此衣食无忧、无忧无虑地长大。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地质队的大院里度过的,那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和快乐的日子。大院附近有山、有小河。周末,我们便拿上父亲做的鱼网,提上小桶去河里捞鱼,白条、鲫鱼、泥鳅、河虾都是我们的捕捞的目标,每次都能收获满满,回来和小猫一起分享美味。要不然就是上山摘酸枣、黑枣、柿子,秋收的时候去地里捡农民遗漏的棒子、毛豆、花生,用清水煮了就是一顿美味。到地里去捉知了、蛐蛐、蚂蚱也是我们喜欢的活动,蛐蛐和蚂蚱给家养的老母鸡吃了能下双黄蛋,知了用盐腌了再用油炸,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夕阳西下,我们一家四口扛着鱼网,提着小桶、哼着小曲、满载而归的剪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不可磨灭,那是童年幸福的回忆,是快乐生活的回忆。

我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在镇上的一个学校与农村的孩子们一起读书。我们自带干粮,早餐在学校里吃。我们吃的是白面馒头、压缩饼干,而农村孩子大多带的是玉米发糕夹辣椒酱,我们背的是帆布书包,他们跨的是用布条拼凑起来的布袋子,由此可见当时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这所学校里读书,直到我考上技校去外地上学。大院里不少到了婚龄的子女与当地人结婚,便永远的留在了小镇上。

父亲经常出野外、下钻机,他们住在帆布帐篷里,冬天寒冷、夏天酷热,有时一干就是一年半载。1984年,我12岁那年的暑假去了父亲在孝义的工地,第一次亲眼看到了父辈们艰苦的野外工作生活。不分昼夜的大会战,职工们技术活与体力活都得干,每天都是一身水一身泥,累得筋疲力尽,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勘探出了大型铝矿,即后来建成的河津铝厂的矿源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0年代改革开放,父亲响应单位的号召去支援珠海建设,在那个天气极热极潮的地方,一干就是近一年,为沿海城市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父辈们打出了一口口水井,找到了一个个矿藏,探明了一块块地基......他们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中的一员,祖国这辆巨型列车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车轮就是被这些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一点一点推动起来的。

父辈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常年在野外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很少,很多父亲错过了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使孩子们对父亲的情感都很生疏。大多数地质工作者都是背井离乡在外地工作,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姥爷去世的时候,父母都因忙于工作未能在床前尽孝,这成了他们这辈子心里难以抚平的伤痛。

1993年,父亲又一次服从组织工作安排,调动到二水,我们家也随父亲搬到了二水大院,母亲和我的工作也调到了二水。父亲和其他领导人带领职工们共同奋斗,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二水一改当年落后的面貌,职工的收入不断增加,经济翻了几番,跃身到全局经济发展的前列。

2000年左右,父母相继退休,结束了他们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父母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地质事业,父亲的腰疾时时发作,导致行走不便,这是工作时过度劳累留下的病根。母亲在化验室工作,常年接触多种化学药品。那时条件简陋,没有热水洗涤各种试管、烧杯等玻璃器皿,冬天也只能用冰冷的自来水来清洗,长年累月都是如此,以至于她的手指关节受凉变形,十指都不能伸直,一到阴天下雨就会疼痛。他们的付出,地质队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在重要的节日里,父亲这些老干部会被邀请去做嘉宾、代表,有时还让他们发言。

父母的晚年生活平静而安详,他们每天必做的事是晚上七点钟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他们用这种方式默默地关注着祖国,热爱着祖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的父辈们如今已垂垂老矣,很多人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他们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但我们的祖国正值生机勃勃的青春年华,父母早已将建设祖国的接力棒交接到我们手中,我们也即将传给下一代。父辈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也将代代相传,新一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会继续努力,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也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