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天气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服务电话:0357-4218360

快速高效支撑服务政府 精准施策展现地勘风采

2019-04-25

王戟、李亚茹、白金岗


快速高效支撑服务政府 精准施策展现地勘风采 ——二勘院主动对接乡宁县枣岭乡“3.15”山体滑坡灾害救援纪实
    2019年3月15日傍晚,当漫天的尘土从北边蒸腾而起时,乡宁县枣岭乡卫生院的群众才发现,北侧的两栋小居民楼不见了,住院楼东北角的山墙也拉开了一道口子!来不及多想,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一边组织住院楼里的病人撤退,一边向乡政府呼叫支援……两小时后,住院楼也随着地基坍塌轰然滑落。一切发生的没有任何征兆,几十年来村民世代居住的枣岭村北沟沿山体突然滑坡,33人随着垣面上的建筑滑到深沟。
    滑坡发生时,该区域共有79人涉险,其中46人通过自救互救幸免于难,被掩埋的33人中13人被救出,20人遇难。
     事发地处于一条近百米深的沟坡,坡度陡峭,滑坡后形成的土崖时不时地落下碎屑,随时有再次坍塌的可能。已滑坡区域废墟,体量大、面积广、埋压深、土质松软,救援难度大、救援风险高。一场与地质灾害的较量正在悄然打响……
    灾情就是命令,应急救援的集结号吹响了。灾害发生后仅4个小时,山西省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刘永贵即带领院副总工程师李建宁、杨成云和测绘高工杨海军抵达现场,与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临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及乡宁县自然资源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及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应急专家深入险区一线,勘查、摸底、排查,并按照救灾指挥部和省厅统一部署,参与《应急救援监测预警方案》编制,安排现场监测工作,于当晚调集8名测绘技术人员抵达灾害现场。
    时间就是生命。六天的时间里,救援队伍和来自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在这里凝聚起了强大的正能量,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省委书记骆惠宁身先士卒,在情况复杂、可能发生二次滑坡的危险状况下,亲自到沟底救援作业面,查看现场情况。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应急管理部的统筹调度下,武警、消防、公安、供电、通讯、医疗救护、媒体等各部门联动,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抢险救援、地质灾害、后勤保障等8个专家组,710人的专业队伍迅速成立。5个消防支队的46辆消防车、247名消防指战员、12条搜救犬、17台生命探测仪,临汾本地的矿山救援队、民间组织蓝天救援队、天龙救援队等多方力量配合搜救,人数最多时达到2000人。
    为避免二次伤害,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内,施救人员24小时不间断轮番作业,除了“撬棍扩张、气垫顶撑、手持切割机剪切”,更多的时候是用双手刨挖,即使自己也身处危险境地, 仍时刻安慰被困者:“不怕,叔叔来了”、“别急,马上就好”……3月21日9时15分,最后一名失联者找到了。此时距离滑坡发生135个小时,挖掘机仍然在半坡处作业,位移的楼房旁,一辆三轮车斜躺在半山腰上,空中传来一阵阵挖机作业后滑下沟底的土石碰撞声。过去几天里,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那些橙色、黄色、蓝色的背影,立体呈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
    在救援过程中,山西省二勘院从3月15日灾害发生到21日下午5点,负责监测卫生院三层楼、信用社四层楼残余基座及周边建筑物等位移情况,巡查灾害区北侧高陡边坡约1000米长度范围,参与救援人员12名,出动保障车辆3台,历时5天、120个小时 、7200分钟。监测工作中,观测频率从初期人力救援阶段的每小时监测一次,到机械救援阶段的每半小时监测一次,再到两台机械参加施救,每15分钟监测一次,所有观测人员24小时坚守,吃住都在监测现场,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每人每天平均工作14个小时。
    期间,刘永贵、李建宁、杨成云三名50多岁的总工最早进入救援现场,坚守到最后的也是他们。他们起早贪黑、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平均步行20多公里,坚持亲自巡查,即使冷水冷饭已经让他们的身体出现了不适症状,但他们仍然坚持并时刻保持着最佳状态,随时听从救援指挥部的调遣。三名总工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地勘人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激励着年轻地质队员们克服一切困难,高质量完成监测任务。
    乡宁枣林“3·15”山体滑坡夺走了20条鲜活的生命,但夺不走生者的希望。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来自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和救援队伍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通过此次应急救援,为山西省二勘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彰显了专业地质队伍的综合实力,展现了地勘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风采,树立了地勘队伍的新形象。





相关信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